宋朝的开国皇帝是宋太祖赵匡胤,他在976年的某个夜晚突然驾崩。令人意外的是,继承皇位的并非他的儿子赵德昭或赵德芳,而是他的弟弟赵光义。虽然五代时期的社会风气尚未完全消散美港通配资,宋初的政局也十分复杂,国家还依赖强有力的君主来维持稳定。但当时赵德芳和赵德昭都已经成年,且赵匡胤在“杯酒释兵权”之后,为避免军权争夺,理论上他们继位并不会引起太大争议。然而,皇位最终传给了赵光义,因此后世对这一继承过程充满了各种猜测,甚至衍生出著名的“烛影斧声”故事,暗示赵光义的即位可能并非完全光明正大。
无论真相如何,从赵光义开始,宋朝的皇位就在他的子孙中传承。可是,时间推进到宋太祖去世后一百八十六年,也就是1162年,皇位却奇妙地回到了宋太祖的直系后代手中。这一年,宋太祖的儿子赵德芳的六世孙赵昚继承了皇位,即后来的宋孝宗。这一变故背后有着复杂的缘由,主要与宋高宗赵构有关。他选择了赵昚作为皇太子,主要原因有几点:首先,赵构自己已经没有幸存的儿子。虽说他曾有一个儿子赵旉,但不幸的是赵旉早夭。
展开剩余68%赵旉的命运格外坎坷。他出生时美港通配资,父亲宋高宗正处于金人南下的战乱中,四处逃亡。赵旉两岁那年,金军再度南侵,赵构带着赵旉以及朝廷文武百官、太监乃至军队紧急南撤。在撤退过程中,一些文官和太监竟然抢夺了原本用于军队运输的战船,改用来运送自己的金银珠宝,这引发了军队内部极大的不满。国土沦陷、皇帝逃亡本已令士气低落,如此腐败的行为更让军队感到愤怒,最终导致了军队哗变。
随军将领苗傅和刘正彦联合软禁了赵构,推举年幼的赵旉为皇帝,改元为“明受”。然而,这场兵变仅持续了二十六天,刘光世和韩世忠等忠臣率兵讨伐苗傅和刘正彦,平息了兵变,赵构得以复位。鉴于赵旉年幼且为赵构独子,未遭受惩罚,还被封为皇太子。尽管如此,这次事件给幼小的赵旉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。加之长途逃亡带来的水土不服,赵旉刚抵达南京便不幸夭折。
当时正值壮年的赵构并未过分担忧,认为自己还能再生一子。然而,在一次南逃途中,他试图临幸一名嫔妃,突然得知金军逼近,受到惊吓后身体出现异常反应,导致失去了生育能力。因此,赵构不得不从旁支宗室中选择继承人。令人疑惑的是,他为何选择将皇位传给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,而非宋太宗赵光义的子孙——毕竟赵光义的后代也很完整?
这与当时的特殊历史环境密切相关。靖康之耻后,赵构的曾祖父宋英宗的子孙,除赵构外几乎被金人一网打尽。换言之,赵构身边最近的宗室亲戚大多是其高祖父的其他子孙,关系较为疏远。宋朝人当时还相信转世重生,有一次使臣出使金国,惊讶地发现金国皇帝与宋太祖赵匡胤极为相似。民间流传着金国皇帝是宋太祖转世的说法,认为北宋的灭亡是宋太祖对其弟赵光义篡位的报复。
这种传言在朝野引发热议,赵构本人也时常听闻这些声音。于是,他召来宋太祖的后代赵昚和赵璩,从中选定继承人。赵构的逻辑很简单:自己无子,近亲多被俘,无论传位于哪支宗室,继承者都是赵家的后人。再者,赵构本人迷信成性,深信金国皇帝乃宋太祖转世,北宋覆灭乃是冤家复仇。为了延续宋朝基业,他决定让宋太祖的子孙重新登基。
最终,宋朝皇位在宋太祖去世一百八十六年后,奇迹般地回到了他的直系后代手中。更有趣的是,除了早夭的小皇子赵旉之外,宋朝共有十八位皇帝,恰巧宋太祖和宋太宗两支后代各占九位。北宋时期多由宋太宗一脉掌权,南宋则多由宋太祖一脉继承,真是应了那句“风水轮流转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网眼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